音乐治疗基本原理:
从儿童对音乐的接受程度中体现行为方面的改善(情绪、交往、注意力、身体协调等),达到补偿生理、心理缺陷的治疗目的。
三个原则:
建立或重建人际关系;通过自我实现建立自尊;利用独特的节奏魅力,引发秩序。
面向人群:
① 特殊需要儿童:自闭症、多动症、听力障碍、智力落后、脑瘫儿童等。
②正常儿童:学习障碍、沟通障碍、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等。
训练形式:
演唱、演奏、律动、音乐欣赏等。
演唱歌曲:
节奏简单、旋律流畅、音域不宽、容易掌握;曲式简单重复;歌词生活化、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内容和亲情、认知常识等相关。
乐器演奏:
1.不带音高的敲打乐器:
儿童爵士鼓:
① 开始时鼓点杂乱无章。治疗师紧跟儿童的节奏,用乐器即兴配出伴奏旋律,使儿童体验到自己的鼓点与治疗师的乐器合作产生的和谐美,开始注意治疗师对他的引导。
② 儿童表现出与外界交往的愿望,治疗师抓住时机引导他在乐曲结束时再打一下镲,以提高他的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增加他的成功感。
③ 在敲鼓、打镲的基础上,再引导儿童掌握用脚踏鼓的技术。手脚并用可以促进儿童全身的协调运动。
小敲打乐器
治疗师可以将小敲打乐器全部摆在儿童面前让他们自己选择,如铃鼓、鱼蛙、小响板、小沙锤、小三角铁、串铃等。
2.带音高的敲打乐器
主要有儿童木琴系列(木琴以及外形、打法和木琴一样,但由不同材质制造的产品,如钟琴、钢板琴等。)
3.其他敲打乐器:
钢琴、电子琴或电钢琴:呈现敲打乐器的效果。儿童会试着用手拍打琴键,同时发出好多个音的音响。治疗师可以和他在琴键上做弹奏呼应,展开“音乐对话”。
风铃:音柱有序地吊起来排列成音阶的音响效果,治疗师引导儿童用手刮奏。
介绍几种比较简易的儿童音乐治疗操作方法,供有需要的家长参考:
1.听赏歌曲、乐曲:
① 为孩子播放乐曲,约30分钟。家长仔细观察孩子喜欢的种类,不断丰富曲目数量。
② 在孩子喜欢听的歌曲、乐曲基础上,尝试增加播放新的种类,总结出多种类型的歌曲、乐曲对他不同的积极作用。
③ 家长可即兴随音乐演唱或律动表演,激发孩子跟随家长在音乐中做各种表演而产生主动合作意识。
2.音乐节奏训练:
① 家长带领孩子一起用小打击乐器或拍手、跺脚等方式打节奏,可选择两拍子和三拍子类型歌曲、乐曲。
② 教孩子边唱边打节奏或边打节奏边做律动,在活动中尽量延续孩子的良好情绪。
③ 家长即兴演唱与孩子的节奏呼应的歌曲,使孩子的心态走到与家长的合作中来。
3.乐器演奏:
① 当孩子走到键盘前时,家长观察他弹琴的持续时间,或启发他操作电子琴上的各种节奏按钮。
② 家长在键盘上配合孩子:先模仿孩子弹出的节奏,与他在不同音域的弹奏呼应;然后主动变化节奏,吸引他跟随家长的节奏弹奏。
③ 当孩子对键盘有兴趣了,家长可以和他进行简单的合奏。家长启发他弹奏三度左右音域的旋律,同时为他做简单伴奏。
家庭操作中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家长要一直紧跟孩子的情绪来变换音乐活动的内容,一项活动不要超过30分钟。
2.选用的音乐作品要具有针对性,是孩子喜欢的。家长需要不断丰富音像资源。
3.使用自己不熟悉的乐器,不如用播放音乐和拍手打节奏等简单方式带领孩子在可以控制的音乐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