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听障儿童都有一定的残余听力。充分利用他们的残余听力进行早期听力康复训练,是孩子听力损失进行助听器或人工耳蜗补偿后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让孩子感知声音
语训老师或家长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声音,知道自己的世界里是有声音的。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让孩子进行感知:
1.触摸法
取一面小拨浪鼓,将有听力障碍孩子的手放在鼓上。击鼓,让他感受到鼓面振动的产生与消失。告诉孩子声音的产生与消失,使孩子通过触摸间接感知声音的存在。
2.观察法
在鼓面上放小豆子(或硬币),家长击鼓让孩子观察因鼓面的振动而使小豆子(或硬币)弹起的现象,让他们通过视觉来感受声音的存在。
2、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
让听障孩子感受声音是无处不在的。家长可以经常给孩子播放一些节奏感较强的音乐或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播放过程中不要在意他们是否听得懂,只要看到他们在听,就达到了训练初期的目的。
3、学会理解声音的意义
1.在听障孩子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后,家长可以逐渐加大听力训练的难度,让孩子逐渐理解声响的次数、大小、快慢等。我们可以用“击鼓数雪花片”或“击鼓拨珠”的游戏,让孩子理解声响的次数。开始可以让孩子面对家长进行训练,在理解游戏规则之后,可以背对家长进行。声响的次数要控制在孩子的计数能力之内;我们可以用“击鼓拍球”或“击鼓走路”的游戏,让他们感知声响信号的快慢,并能够根据听到的声响信号快慢做出相应的动作,培养他们感受声响信号快慢的能力;用“听声模仿动作”或“寻声找物”的游戏来培养听障儿童对声音“大、小”的理解。另外,还要培养孩子理解各种声音的含义。如听见敲门声,就表示有人来了。
2.培养听障孩子理解语音信号的能力,通过训练,使听障儿童认识到语音现象的存在,认识到语音是有意义的,不同的语音代表不同的含义,这些训练可以为言语康复训练打下良好基础。可以先从孩子的名字开始进行训练,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可以结合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密切的人或常看到的事物进行语音意义的训练,如“爸爸”、“奶奶”、“杯子”、“馒头”等。
4、学会辨别声音
通过有目的的训练,使孩子进一步认识到声音的多样性,不同的声响信号和不同的语音信号代表了不同的含义。在训练时,应逐步提高他们的听觉辨别能力。对于听障儿童的听力训练,决不能孤立于生活之外,一定要和孩子的生活学习实际紧密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收获良好的效果。
5、使用康复辅助用具
听觉康复训练仪:听觉康复仪是通过对听觉言语信号的实时检测、处理,为听觉障碍、听觉言语障碍提供相应的康复训练。听觉康复训练系统是以国际通行的听觉发育的四个阶段(听察知、听分辨、听识别、听理解)理论为指导,将详实、科学、丰富的视觉和听觉材料有机结合,配有专业、生动有趣的视觉反馈动画,强化对特殊学生的听觉康复。
1、主频特性明确的听察知训练;
2、滤波复合音的视听训练;
3、超音段分辨条件下的听分辨训练;
4、基于音位对比条件下的音位识别训练;
5、听觉理解训练,基于单、双、三条件、词组和短句的听理解训练;
6、基于音位对比条件下的音位识别评估,并且显示错误走向分析;
7、基于单、双、三条件、词组和短句的听理解训练;
8、共振峰合成功能:可根据录入的语音信号,对其进行分析,最终合成共振峰分析图和模拟出声道形状图。
9、康复效果全程监控系统:采用单一被试技术对康复效果进行全程监控。
10、可对同一用户不同次数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统计,并显示直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