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技术创新 
更好的用户体验
热门文章
“感统失调”火了,但请不要给孩子乱扣帽子
作者:乐捷康 | 作者:lejiekang | 发布时间: 2021-05-28 | 903 次浏览 | 分享到:
感统是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的简称,简单来说就是大脑针对身体感官,如视、听、嗅、味、触、前庭觉、本体觉,而做出的一系列信息处理反应.......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胆小怕生、好动不安、情绪不稳、粘人爱哭,以及动作不协调等多种表现的时候,很多人就会纷纷跳出来告诉你,“你的孩子可能存在感统失调”。



很多家长一听「失调」这个词就慌了神,但面对宽泛的症状描述,家长们陷入焦虑的同时又不免产生疑问:

“感统失调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十个孩子九个感统失调?”

“动辄上万的训练课到底有没有必要上?”

今天本文就带你了解「感统失调」的真面目!

什么是感统失调?

感统是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的简称,简单来说就是大脑针对身体感官,如视、听、嗅、味、触、前庭觉、本体觉,而做出的一系列信息处理反应。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系鞋带、吃东西、行走坐卧……可以说人体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感统的协调。

而感统失调,就是在信息接收、处理、反馈、输出的过程中,某个环节运行不畅,它常常表现为:

1.视觉失调

阅读困难、丢字漏字

认字但无法理解、写字困难等;

2.前庭功能失调

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有攻击行为、平衡能力差等;

3.触感失调

不喜欢被触摸、孤僻胆小

爱啃手、害怕陌生环境等;

4.听觉失调

语言处理能力差、反应时间长

跟读长句有困难等;

5.本体觉失调

动作笨拙、自理活动差

坐着喜欢扭来扭去等。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家长要忍不住痛呼,“哎妈耶,我家娃条条都中啊,怎么办?我是不是该去给娃报个感统训练班啊!”

感统训练,“问题儿童”的救星?

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下,“感统”这个概念已然深入人心。在国内,似乎随便一家机构,给家长整套表格,然后陪孩子玩一会儿,就能判断出孩子是否存在感统障碍。这样得出的结果,它有多少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不得而知。

由于感统失调目前既没有统一的标准,又能涵盖孩子的大部分行为,于是就有很多早教培训机构钻了这个空子,刻意制造「感统失调」的焦虑,孩子但凡有点小问题,都有可能跟感统失调挂上钩。

去年,央视曾对儿童感统失调做过相关科普报道,从中我们或许可以一探究竟。


视频中,央视强调:感统失调是一种症状,但隐藏在这些失调症状背后的,可能是一系列的儿童心理行为疾病,比如多动症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这才是家长应该重点关注的。

而这种复杂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相信市面上大部分早教培训机构的老师都无法应对,家长们一定要到医院进行专业评估。

感统训练,到底要不要

可纵然如此,感统训练的存在仍然是科学的,也是必要的。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感统训练常常用来帮助发育有障碍的儿童,如多动症、自闭症、脑瘫、智力障碍、发育迟滞等。

对普通儿童而言,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的“失调”,其实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差异化表现,家长们不必因此过于焦虑。而让普通孩子适当进行一些感统练习,毋庸置疑也能很好提升孩子大脑对信息处理的效能,增强孩子的学习能力。比如以下几种小游戏,都可以进行日常锻炼。

1平衡触觉板



2、串串珠



3、情景攀爬墙


这些感统训练,其实都不难掌握,家长如果有时间和耐心,完全可以当作亲子游戏陪孩子一起互动,也能达到不错的效果。